|
全面普及喊假的? 台电智能电表大卡关智能电表政策推动多年,台电虽加速布建智能电表,但良率过低、无法传讯,加上不良包商等问题层出不穷;而攸关移转尖峰用电的配套措施「时间电价」,目前仅三万家用户申请。全台节电大作战,显然还有长路要走。
去年行政院拍板,要在今年九月完成二十万户低压智能电表的布建,但截至八月十五日,台电统计仅安装了十五万户,距离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似乎跳票在即。智能电表政策目标跳票已非头一遭,二○一○年开始推动后,良率过低、讯号无法传输、验收时程延宕等问题便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厂商与台电出现合约纠纷。政策推展一路跌宕,其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九年,美国与英国皆掀起大规模更换智能电表的风潮,藉此改善能源使用行为与加强能源管理效率。来年,行政院召开「节能减碳推动会议」,拍板推动家户智能电表,预计在二○年为六百万户更换智能电表;同年也敲定用电占比六成的高压工业用户,于一二年全数更新为智能电表。
通讯不良率高 未达台电要求 当年的宏大目标,迄今八年,已经安装的二万三千户高压用电大户的智能电表里,有一万多户因功能有问题,被台电要求更换新表。结果,厂商不服,向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提起调解,目前双方仍在谈判中。
至于一千三百万户一般住宅低压用户,从一二年试办安装一万户智能电表后,进度便停滞不前,直到去年民进党政府才再次有动静,重启智能电表布建计划,拍板要在八年内换装完三百万户低压用户。
先从高压用户谈起。最初台电在一○年七月起陆续招标四次,分别由大同、中兴电工和斯其大三家厂商拿到标案。其中大同得标近半数,一二年三家厂商陆续交货并安装完成。
高压用户全面更换,本是政府宣传智能电表的最佳样板。但智能电表装好后,台电却发现大同安装的智能电表不良率较其他两家厂商高,超过了契约要求的上限,且有「数据无法回传」的问题。台电副总经理王耀庭说,有时得靠人工去操作,才能让信息回传。
根据契约,厂商须负责将器材全数回收并更换,「虽然目前大同已在系统里多装一个电路板,改善讯息回传不良的问题。但我们还是按照合约,要求大同要把一万多户电表换成新的。」王耀庭解释。 大同因不愿全部换新,于是向工程会提起调解。目前工程会已召开五次会议,仍无定论。「我们是想要大同全部换新,同时公告大同为不良厂商。」王耀庭无奈表示,只能苦等工程会的结论出炉。
而大同这一方,负责相关业务的大同公司先进仪表厂厂长曾洁明仅表示,公司都是依照台电标案格式交货,至于电表回收更新的问题则不便多作响应。
当年高压用户智能电表率先起步,随后一般用户的低压智能电表也接着启动。一二年,一万户低压住商智能电表标案释出,总价四亿三千万元,最后以二亿四千万元标出。来年,行政院又选定澎湖作为智慧电网示范场域,要替岛上安装一八○○户低压智能电表。
但一位得标厂商员工私下表示,当时台电要求的规格写得不明确,这一万户低压智能电表出现了各家厂商通讯方式不一的问题,导致光是要让不同通讯方式可以串接,就费了好大一番心力。
另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在于,台湾的电表多数安装在地下室,彼时传输使用的是免费但穿透力较差的「二.四赫兹」公共频段,包括蓝牙、Wi-Fi等统统都使用这一频段,因此传输的干扰相当严重,导致讯息无法传送出去,反而得依赖人工抄表,最后完全失去安装的意义。
没有专用频道,「当年又有政策执行的时间压力,所以就用了二.四赫兹那个。」工研院绿能所电技组组长梁佩芳解释。他回忆,当年大家知道安装位置会有影响,但因为台电采「最低标」,厂商提报的实绩又难验证能否在台复制成功,「最后安装完,只有九五%的电表信息回传成功,但国外可以到九九%。」
至于澎湖的智慧电网示范场域,一四年得标的康舒科技,来年交货安装后,却出现不合格率过高现象,来回复验、测试,直到去年十二月都还测试不合格,至今两年多仍无法验收完成。
王耀庭说:「目前厂商的通讯成功率不到我们的要求。」双方迄今仍在磋商,不排除也走上调解之路。
一五年,经济部检讨智能电表推动方案,发现整体成效不如预期。一个成本八千元的智能电表,得全由台电自行吸收,而台电评估智能电表「投资两元回收一元」,加上那几年台电财务状况不好,因此向经济部提出「希望不要推动那么快」的建议。 原本政策预定一五年要完成一百万户低压用户的智能电表,最后台电宣布建置计划「停看听」,让智能电表推动几乎停摆。
电价牵扯政治 推动不如预期
回顾过去几年,智能电表的推动之所以走得跌跌撞撞,大同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陈斌魁分析,「在美国,政府允许民营电力公司推动智能电表达到一定绩效时,可涨一%的电价。他们母数大,涨一%就差很多,所以电力公司有诱因去做。」反观台湾,电价涨幅得考虑政治因素,无法说涨就涨,少了电价诱因,台电在推动智能电表上当然显得被动。
再者,当年台电试办一万户低压智能电表时,选择在台北、台中和澎湖等地分散安装,而非把同一条馈在线的用户全部换装智能电表,导致「无法比较安装了智能电表的馈线,用电户在能源使用行为上是否有改变。」陈斌魁说,「结果装了一万户,只证明这样做『通讯会有问题』和『没有效益』。」
去年,智能电表推动方案卷土重来,相较之前,王耀庭这次显得信心满满。他认为若是五年前,太阳能、风力等绿能数量都还没起来,智能电表后续应用的效益偏低,难以回收。如今,「建置成本从过去一具电表八千元,降到五千元上下,后续应用也比较成熟,现在做,时机刚刚好。」尤其能源转型政策推动后,再生能源比率拉高,相应的电网调度形态不同过往,要因应新形态的电网调度,其中必要的基础就是智能电表。
他也以运作中的高压智能电表为例,藉由智能电表搭配「需量反应」来调整用电时段,「高压用户光在去年夏季尖峰用电,就少了二一九万瓩。」王耀庭补充说明。
协助政策研究的工研院,同样看好这次政策推行,将会走得比前次顺利,「交通部已经核给台电智能电表的专用频段,我们也根据欧洲规格的通讯标准,修改出台湾的智能电表通讯规格。以后就不会遇到各家厂牌通讯规格不一,难以整合等问题。」梁佩芳解释。他也强调,「这次通讯系统决标前,我们有做实测,也模拟各种复杂场域下传输能否顺利的数据,因此,合格厂商的技术应是没问题。」
至于前期已布建、使用二.四赫兹的一万户低压智能电表,台电解释,后续还得发包给厂商进行修改,让格式与新式的智能电表能互通。
只是虽然有政府支持,但智能电表建置能否就此一帆风顺,还有待时间验证。有厂商私下质疑,像是大同、康舒科技等先前执行有问题的厂商,依旧继续拿到智能电表相关标案。其中,大同抢下电表本体标案;康舒科技则是与中华电信合作,拿下智能电表通讯系统标案。未来,是否又会历史重演?
政策延宕 台电仍在苦思出路
对此王耀庭强调,根据《政府采购法》,业者没有被公告不良厂商前,都有参与投标的权利。换言之,只要厂商付诸工程会调解,就可以拖上数年,无法以不良厂商拒于门外,依然可以成为得标大户。
曾任能源国家型计划智慧电网召集人的中央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林法正则担心,虽然智能电表成本已放入电价公式计算,「但电价调涨有『三%天花板』限制。」电价调整幅度有限,而政策目标要在二四年底,安装完三百万户智能电表,台电与经济部粗估成本得花二五○亿元,这笔钱恐加重台电财务负担。
的确,智能电表作为整体能源转型蓝图中最下层的基础设施,少了这一块拼图,未来更细致的时间电价规画、一般用户的需量反应将难以推动。根据规画,今年底智能电表的通讯模块也将陆续安装完成,智能电表终于可以「智慧」运作,而后端管理系统将在明年上线,台电预期届时智能电表便能开始发挥效用。只是原地绕路许久的政策,这次是否真的已经找到出路,值得关注。
反应冷! 新版时间电价仅三万家用户申请
全球用电量节节高升,各国都面临尖峰时间「电不够用」的挑战,行政院前院长林全、现任行政院院长赖清德力推布建「智能电表」,预计今年将安装达二十万户,并订定要在二○二四年,达到全台三百万户的目标。
不过,装了智能电表,还必须搭配时间电价措施,引导全民在尖峰时间少用电,或是移转至离峰时间使用,才能降低电厂负担。
根据台电今年的「台电需求面管理策略与创新」报告显示,去年一整年总共八七六○小时,真正尖峰用电时段仅有五二二小时,占全部的五.九六%。「其实只要做到削峰填谷,抑制尖峰用电,就可以不需要盖那么多电厂。」台大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家纬分析。
只是,台电一六年针对一般低压用户推出「住商型简易时间电价」,尖峰时间为上午七时三十分到晚上十时三十分,夏季一度电价为四.四四元,其余离峰时间仅一.八元,鼓励民众挪移用电。但政策上路两年来,据台电数据显示,全台一千四百万用电户,只有三万二千户使用,连一成都不到,反应相当冷清。
究其原因,台电只有在网络上公布信息,被动等民众来申请,才去民众家里安装智能电表。赵家纬认为,「台电没有积极宣传」,台电应该与地方政府、里长、大楼管委会等合作推广,否则这项政策永远也推行不了。
价差诱因不足 还得绑约一年
其次,时间电价的离峰、尖峰电价,对照大部分民众所使用的累进电价,每户每月用电五○○度以下,夏季一度电最高为三.五二元,价格相差不大,实在缺乏使用时间电价的诱因。
一名家住新北的张先生,去年夏季两个月电费九百元,今年夏天装设智能电表,改采时间电价计费后,两个月账单是一千二百元,反而「足足贵了三百元」,而且还必须绑约一年才能解约。
事实上,台电向外界的倡导是,每月用电七百度以上的住户,改用时间电价才划算。台电业务处组长邱玉典表示,时间电价政策主要是锁定大用户,希望藉此诱导住户改变用电行为,达到移转尖峰用电的效果;而七百度以下用电户,基于照顾民生为由,仍然维持原本的电价方案。 |